第776章内卷厉害的高校(1 / 2)
不仅学生让人发怵,丽华学院的同事也很难接近。
以前认识的老师,面对面走来,潘柔本想热情打招呼,结果人家远远就把头一扭装作没看见。
一位许姓老师,课讲得好,深受学生欢迎,潘柔专门去听过她的课,每次都毕恭毕敬地向她请教问题。
只是课后在学校遇到,许老师都视她为无物,从不搭理。当然,这些老师并非天生冰块,遇到很熟悉的人,他们立刻就会笑容灿烂。
几次过后,潘柔明白是因为自己位卑言轻,配不上他们的微笑。心寒之下,也就不再主动和同事打招呼了。
张峰明白这种捧高踩低的世态炎凉,社会上屡见不鲜。只是没想到,在象牙塔里,竟然也表现得如此明显。
一年过去,潘柔在丽华学院还是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。
一位同事听说潘柔没有被安排课程,主动邀请她同上一门课,分给她一些课时。
潘柔原本很感激这个同事,但到了学期末统计工作量时,却发现这门课写的授课老师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。
她去问同事,他解释说是因为一个教授硬要横插一脚进来挂名,他也很气愤。
经历了这几件事后,潘柔深刻理解了那句话:当你最弱的时候,欺负你的人最多。
丽华学院虽然学术水平不怎么样,但老师们等级森严,呈金字塔结构。
最上层是引进来的“全国知名教授(二级教授等)”,他们著作等身,名声在外,手握很多重大项目。
第二层是学院领导层,他们有的曾经是知名教授的门生,有的学术做得也很好,底下有硕士、本科学生众多,人脉甚广。
第三层是普通教授,这些人已无职称进阶压力,只需维护好现有的地位即可,如没有行政升迁的需要,便不需要看谁的脸色,已经拥有了说“不”的权利。
第四层是副教授,年轻有为,上升动力十足,通常都是名校出身,国家课题、核心期刊论文都有一些,能腰板挺直走路。
最末一层就是像潘柔这样的讲师。这是一群备受各大阶层、各个部门人轻视的人群。没有人会拿正眼看这群人,他们没有丝毫存在感,苦活累活总会找上门。
潘柔向张峰说道,大学老师可分为三类:第一类走仕途,第二类走职称,第三类是两条都不选的逍遥派。他们要么家里特别有钱,“老师”只是副业,要么看破红尘不愿追名逐利。极少数有家庭背景、自身又很努力的,前两条路都能走通。
张峰心想,只要你自己肯开口,什么样的位置和职称拿不到?当然,这句话,他绝对不能说出口。
潘柔觉得现在学院里的评评职称一年比一年难。
丽华学院为了提升学校档次,每年都在大批量引进各类人才。进入学校的人才标准从一开始的硕士升为博士。
随着人才引入,评职称的门槛也水涨船高,竞争异常惨烈。
二十年前有的老师仅凭一篇报刊文章就能评上教授,十年前凭几篇普通期刊文章也能评上教授职称。
甚至是五年前达到学校职称评审的最低线也能上,但近三年来,评选条件就像直升机一样升到云端,渐渐让人触不可及。
潘柔感觉自己就像被蒙着眼睛的驴,整天追着一根胡萝卜在拼死前行。觉得自己像卷入一个极速上升的摩天轮,人被吊在空中,上不去也下不来,无形的绳索勒得她喘不过气。
记得当年刚入职时,学院领导倡导教师的本职工作是“教书育人”、“要有奉献精神”。
如今,学院又提倡“人才兴校”,新引进的人才们可没有潘柔那么听话,他们会基于利益得失来计算是否要承担某项工作,知道如何利用各类资源快速达到晋升条件,除此以外,什么都可以不用放在心上。
在一切以结果为导向的今天,潘柔曾经努力过奋斗过的一切变得一文不值,毫无意义。
随着各类考核、各种项目的增多,“人才”标准也越来越细。老师们每天疲于奔命,每个人被三六九等地划分为不同类型人才,冠之以各类头衔,没有头衔的人就像光着身子一样难堪。
以前大家还经常聚聚餐开心一下,现在到处都是剑拔弩张的竞争、利益关系,同事们见面也都三缄其口,脸上也早已没有了笑容。
与学生的关系就更不用提了,学生们考各种证书,根本没有时间读书,一有时间就刷手机,很少愿意和老师沟通。
尊师重道、师生同乐的场景早一去不复返,让一直有着教书育人情结的潘柔深为失望。
张峰亲自来找她的这一天,潘柔大哭了一场。
这么久以来的委屈就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冲出心田,她开始无比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轻率地来到这个学院,完全就是在自讨苦吃,自找没趣!她在学院里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和多余人。
张峰等到她情绪平稳下来,便建议她换个工作环境,比如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。
潘柔对于张峰的提议与帮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