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746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门对面的纸墙上,还贴着一幅古画画芯,画芯上的破损之处倒是修复好了,不过还没来得及全色接笔。

向南站在面前细细地看了一下,这是一幅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的作品《翠嶂千岩》水墨立轴图,他是金陵八大家之一,与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并称为“天下二半”。

龚贤创作山水画,擅长使用积墨法,主张墨气要厚、润,他以干笔作墨骨,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,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,使画面具有湿润厚重之感,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,同时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。

这幅《翠嶂千岩》水墨立轴图是龚贤晚年所作,笔触老辣朴拙,技法成熟圆润,典型的“三远”构图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,出神入化。

向南仔细地观摩了一阵,发现这幅《翠嶂千岩》的画芯修复,并非常规的“托补”或“碎补”等方式,似乎用的是他文物修复研究所里研发出来的“向南”画芯修复液,心里面莫名地有些开心了起来。

“怎么了?这么开心?”

钱昊良刚好泡了一杯茶端过来,瞥见向南好像笑了,忍不住多看了几眼,顿时明白了原因,他摇了摇头,笑道,“你们研究所研发出来的这个画芯修复液,真是‘害’了现在的年轻人,一个个的都不好好学技术了,拿着画芯修复液涂一下,破洞就修复好了,以后你们公司要是不生产画芯修复液了,那除了我们这些老一辈的,还有几个人会这门手艺?”

向南接过钱昊良递过来的茶水,笑着说道:“时代总要进步的,总不能有了更方便的文物修复产品,就放在那里不用吧?而且,真过个几十年,说不定又出现什么新技术了呢,哪里还需要人工来修复文物?”

“这科技真能发展到全自动修复文物的时代,那咱们也算是完成任务了。”

钱昊良哈哈一笑,说道,“至少在咱们的修复保护下,有那么多文物可以多保留几十上百年,剩下的,那就要看后来人了。”

你不就那样的人吗

和钱昊良闲聊了一会儿,没过多久,文保大院里就逐渐开始热闹起来了,古书画修复室里的其他修复师也渐渐赶来上班了。

向南也没在这里多待,喝了一杯茶,就跟钱昊良说了一声俞老板那边的事,然后就先到京城故宫博物院里的各个展厅里闲逛去了。

今天虽然不是什么节假日,而且太阳很晒,但博物院的各个展厅里依然是人满为患,不过还好,绝大多数的游客都是很有素质的,在展厅里参观文物时,几乎没人说话,一个个都安静地欣赏着那些华夏古代艺术家们留下来的艺术瑰宝。

向南此刻倒是显得很轻松,他也不分是否是自己擅长修复的文物类型,就单纯地按照顺序,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看了过去,倒也欣赏到了不少以前没看到过的文物,看来,这么长时间过去了,之前摆在展厅里展示的那些文物,早就已经换了一个遍。

向南忍不住赞叹,真不愧是京城故宫博物院,收藏的文物真是多,要是换一个小一点的博物馆,恐怕所有的馆藏文物加起来,都不如这里面的这些常设展厅里的文物那么多。

感慨完毕,向南继续来到下一个展厅参观。

一走进去,才发现这里面是织绣馆,向南抬眼四处一看,就看到一幅缂丝山水画,它设色明丽,线条勾勒有力,远山遮掩云雾之中,大江空灵开阔,近处树木傲然屹立,颇有一种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的意境。

向南仔细看了看这幅缂丝画下方的铭牌,顿时恍然,原来这是南宋一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作品《青碧山水图》轴,难怪工艺质感如此之高。

沈子蕃是吴郡人,其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,设色高雅古朴,生动传神,令人叹为观止。

这幅缂丝《青碧山水图》,采用了多种缂丝技法,远山的山纹采用的是“渗和戗”和“长短戗”缂丝技法,山川、树木、云彩的轮廓勾边线采用的则是“构缂”技法,所有的平涂色块采用的是“平缂”技法,缂丝画上的文字和图章,则是用“子母经”来缂织完成的。

除此之外,在山川、云彩、水流等局部处,还采用淡彩加以渲染,使得整幅画面中的景物,阴阳远近,层次分明。

如今,向南的缂丝技艺虽然小有所成,但距离这些古代的缂丝名家还是有不少差距的,因此,在欣赏这一类大师的作品时,往往会有很大的收获。

就在向南沉迷于面前的这幅缂丝《青碧山水图》时,放在口袋里的手机忽然震动了起来。

他一下子被惊醒了过来,掏出手机一看,原来是钱昊良打来的。

向南有些遗憾地回过头来多看了两眼这幅缂丝画,只能匆匆离开了织绣馆。

已经十一点多了,现在也差不多该到琉璃厂那边去找俞老板吃午饭了,没办法,下午还得赶回魔都去呢,只能以后有时间再过来鉴赏这些缂丝名家们的作品了。

回到文保大院古书画修复室的时候,钱昊良已经收拾完毕了,看到向南以后,他忍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